close

每天吃下肚的食品 是吃營養 吃防腐 還是吃漂白?

作者:聯安診所

看電視、朋友聚會,總少不了洋芋片、巧克力、飲料等零食嗎?家庭主婦們選購食材時,米粉、魚丸講求「夠白」、豆干、香腸要「夠耐放」嗎?事實上,美味、色澤、口感等,都可以靠「食品添加物」創造出來。


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徐景宜表示,食品衛生法公告了17類食品添加物,如防腐、乳化、漂白、著色劑及香料等,舉凡大家常吃的麵包、饅頭、餅乾、糖果、貢丸、火腿、可樂、茶飲等,多半都含有食品添加物,只要不超量,食品製造商依法可以添加。不過,食品包裝上的標示,多半不會標出每種添加物的含量,也極少人會計算自己究竟吃進多少、是否超過安全標準?長久累積即可能影響健康,首當其衝的是會對具有解毒功能的肝臟,以及代謝機能為主的腎臟造成負擔,也可能引起過敏現象。

 

看懂食品成分 控制攝取量


想要安心的食用包裝食品,徐景宜指出,除了我們常會注意的營養標示表格之外,還必須養成注意看食品成份的良好習慣,才能了解到底有那些食品添加物被我們給吃下肚。徐景宜提醒留意下列五原則:
1. 注意成份標示
若有公告的色素、乳化劑、抗氧化劑等成份,或很像化學結構名詞的成份(如:亞硝酸鈉、丁烯二酸等),就要特別小心,避免同一產品含3種以上添加物。
2. 留意代名詞陷阱
反式脂肪已證實人體無法代謝,且會影響心血管健康,根據WHO(世界衛生組織)建議,反式脂肪每日飲食量不宜超過2公克。不過,反式脂肪有很多個「代名詞」,如氫化植物油、植物性乳化油、植物性乳瑪琳、人造奶油(或稱黃油)、人造酥油(或稱白油),要特別留意。
3. 減少再加工食品
香腸、火腿、豆類製品等再加工食品,大多添加了殺菌、防腐、保色、膨脹等作用的食品添加物,或是醃製時使用了過多的糖或鹽,少吃為宜。
4. 總量控制不貪吃
1天吃1包與1天吃3、4包,食品添加物的攝取量大不同。即使吃進不同種類的零食或加工食材,也要評估是否會有累積、合成與加乘的作用而導致攝取過量。
5. 糖、鹽、脂肪也要控制
糖、鹽、脂肪對健康的傷害不亞於食品添加物,也要注意控制食用量,避免引發肥胖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等疾病。因此,特別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、鈉、及脂肪含量。成人每日攝取量:單糖不宜超過45~50公克、鹽不宜超過6公克(約2400毫克的鈉)、脂肪不宜超過55公克。

 

健康DIY  食品添加物OUT


食品選購的背後,隱藏著許多健康陷阱,如果只是滿足口腹之欲,卻損害了健康,可說是得不償失。徐景宜表示,把關食品健康,可以從改變烹調習慣開始,例如自己熬煮高湯,運用蔬果食材取代色素、香料等添加物,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。

 自然方式食品添加
增色 紅麴、紅花、甜菜、紫高麗菜、葡萄、胡蘿蔔等蔬果食材 各式各樣的色素 如:黃色4號、5號,紅色6號,為了雪白,就加漂白劑,如:蘿蔔糕
增香 八角、肉桂、五香、花椒、蔥、薑、蒜、香菜 香精、香料,什麼口味都有 而且只需要一點點。如:有魚香、肉香,蔬菜、茶香
增味 醋、糖、鹽、醬油、味 噌、香菇、海帶提鮮味 化學物質就搞定 人工甘味劑、味精等化學物質製造酸味、甜味、甘味、鮮味等
增口感 人力搓揉的方式 想Q就Q 硼砂(非法)、重合磷酸鹽(合法) 鬆軟不黏牙 乳化劑、黏稠劑

※參考資料來源:福智文教基金會

 

食品衛生法公告、許可使用的的食品添加物,可分為17類別,共523種品項。完整資訊請見衛生署食品資訊網:17類食品添加物

 

本文轉載自 聯安診所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吉甲地 的頭像
    吉甲地

    走訪台灣-跟著節氣過日子

    吉甲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